党员发展总是不够清晰?信息统计总是重复低效?支部每次集中学习总是难以深入?……
近日,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针对以上问题,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第一党支部(以下简称“博一党支部”)结合“新工科”专业优势,用所学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赋能基层党建工作,自主研发推出“青春党建”智慧系统,以青春之名献礼党的二十大,也为学校70周年华诞献上诚挚祝福。据了解,这也是国内首个完全由学生党员自主、公益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党建信息化系统。
相较于传统的党建工作系统,“青春党建”系统针对新时代的党建新要求与专业能力、党建管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党建质量与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以满足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南中的“七个有力”设计框架,目前开发完成了党员“生命轴”、信息“高速路”和共享“学习网”三大特色功能,助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党员“生命轴”包含入党前的发展流程轴和入党后的党日活动记录轴。发展流程轴记录了入党前的每一步发展轨迹,并给出每一项流程的提示,助力规范党员发展;党日活动记录轴留下了每一个党日活动的“痕迹”(包括主题、心得等)。信息“高速路”是指个人信息、支部信息等各种数据的统计与查看,以及在支部支委、学院等各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实时传送,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共享“学习网”是指个人学习相关资料的心得可以提前在党日活动记录轴中写好,之后集体开展党日活动时,共同查看支部所有成员已上传的心得,从而深入学习、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需求驱动和问题驱动,牢牢把握方便用户而不增加麻烦的原则,希望做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系统。”技术骨干方玉龙介绍道。
据了解,“青春党建”系统从设计到上线共历时半年,起源于博士生党员的主动思考与作为,发展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和努力奋斗,充实于实验室开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凝聚了团队指导老师和所有成员的心血和智慧。
系统上线后,将以博一党支部为起点,在自动化学院推广使用,并逐步完善,为后续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奠定坚实基础。
“在党史学习中,我被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7.7岁所震撼。我就在想,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能为党做什么样的贡献。”带着这个思考,时任博一党支部书记的郭琳炜同志在开展支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多个党支部长期以来都一直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于是,他创新思路,萌生了设计党建信息化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并在导师曹卫华教授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向东、团委书记黄兰华的指导与支持下,组建了“本-硕-博”团队,组织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开发。学校党委组织部、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职能部门也对该项目表示大力支持,不仅给予了专门课题立项,还配备了专家指导,为项目的顺利落地保驾护航。
“刚上手的时候压力特别大,课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新知识。学期末和暑假那会,要兼顾好考试、系统开发和学科竞赛等,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不过付出都是值得的。”团队成员刘虹良感叹。
据团队成员介绍,团队每周召开至少一次集体会议谋划系统内容、讨论开发进展、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常常讨论到深夜,但仍乐此不疲;即使是暑假期间,团队成员也坚持每周开会,并主动留校、提前到校。
“在学长们的帮助和带领下,我们不仅体会到了系统从设计到落地的不易,而且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提高了系统开发和团队合作能力,加深了对“新工科”专业的理解认识,对树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团队成员石奇峰、陈涵毅激动地说。
团队成员在暑假期间积极深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信息化龙头企业、乡村基层等地方开展社会实践,广泛调研党建实际需求和党建信息化发展趋势,为系统开发提供充足保障,也提高了大家对党的认识。基于调研实践的成果,团队还获评了学校暑期主题社会实践“一等奖”和“学习之路”优秀项目,并推荐至湖北省参评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党建引领成才。正是因为实实在在地在为党建工作做贡献,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团队本科生成员黄绍勃骄傲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青春党建”系统的开发,不仅是一项凝聚“新工科”博士生党员智慧的创新举措,也更加有力地支撑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的持续、高效建设。
据悉,“青春党建”系统研发、设计和上线的过程,也是自动化学院党委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具体举措,充分发挥了博士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博士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广大青年学子“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坚定信念,提高了自信自强、勇毅前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团队成员一致表示,今后将进一步立志成长为适应新时代的卓越人才,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