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活动 > 正文

行走的党课 | 我院学生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编辑:黄兰华时间:2023-04-03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坚定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永葆斗争精神,近日,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第一党支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大学生党支部、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第二党支部以“行走的党课”形式,先后赴中山舰博物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中山舰”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代名舰,曾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被日机炸沉于长江金口水域,1997年舰体打捞出水,2001年修复竣工,2008年5月陈列于中山舰博物馆舰体陈列厅。

在进入博物馆前,支部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同志们用铿锵有力的誓言表示自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入场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打捞修复后的舰体。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支部成员近距离围绕舰体观看了中山舰的构造,了解中山舰的功绩、沉没、打捞相关历史。中山舰安静地屹立在展厅一层,那撞坏的舰体、甲板的弹坑和反方向的舵,在无声的向我们诉说着它所经历的动荡岁月。

支部党员参观了中山舰史迹陈列展厅和水文物精品展厅,从出水的铭牌标志、舰载设施、生活用品、武器装备四大类型的文物中,深刻体会中山舰蕴含的历史价值和重大意义。

通过此次参观,党员同志们缅怀了孙中山先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的丰功伟绩,重温了抗日英烈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第一党支部成员王卉婷说,从冰冷江水中打捞上来的中山舰,其上的处处伤痕无一不在提醒自己,过去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多么风雨飘零,受人凌辱的时代。但与此同时,中山舰全体官兵英勇无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他们是应被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第一党支部成员闫明超说,在出水的“北伐军铭文步枪”上,“革命军为主义而战,不怕死不爱钱”这14个字依稀可见,虽然经过59年的江水浸泡、泥沙淘洗,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中山舰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为民族而战的英勇气概。

测控技术与仪器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罗澍同志谈到,今天有幸参观了武汉中山舰博物馆,深受启发和震撼。中山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艘具有重要意义的军舰,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中山舰的原貌和历史资料,感受到了它的光辉和荣耀,也体会到了它的悲壮和沧桑。我为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感到自豪,也为中国海军的发展进步感到欣慰。参观中山舰博物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

测控技术与仪器大学生党支部白睿豪同志谈到,博物馆里展示了中山舰的历史、结构、装备和战斗经历,让我深刻地了解了这艘传奇的战舰。我特别佩服中山舰上的官兵们,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惧牺牲,英勇抵抗外敌的侵略。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参观完毕后,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祖国现在的强大感到自豪。

测控技术与仪器大学生党支部郑晓龙同志谈到,参观完中山舰,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抗击日寇,保卫武汉,名舰殉国。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明白今天的生活是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同向同行。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赵庆璞同志感慨,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那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解放的不懈奋斗,从“护国平袁”到“保卫武汉”,它见证了我们民族逐渐觉醒的那个时代。看着那些老物件,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一幕幕场景,和平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博士生,出生于这个和平繁荣的年代是我们的幸运,而我们则更应该抓住机遇,努力科研,在自身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尽自己的努力建设祖国。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第二党支部张哲益同志谈到,中山舰见证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的变化。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中,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只有与救国救民相结合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绚丽之花。无数革命前辈用自己的理想和热血铸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今迈入新时代,我们应不忘初心,继承先辈的遗志,面向新的困难和挑战,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在新时代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重温历史、缅怀先烈。自动化学院组织开展“行走的党课”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希望进一步凝聚党员力量,激发爱国情怀,增加历史自信,而且也更有利于党员汲取营养,增长智慧,增进团结、提高斗志。参与活动的全体党员同志纷纷表示,必将继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通讯员:黄兰华、郑晓龙、吴振坤)

 

Copyrigh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